本帖最后由 孙虹发 于 2016-4-24 17:03 编辑
周庆明:
各位大佬!有个问题需要请教:在《组织生存力》这本书中,德鲁克将学生定义为校长的顾客。是翻译错了?还是德鲁克失误了?
余大洪:
学校(校长)的成果是学生学有所成,这个没有问题吧
周庆明:
如何检验学有所成呢?是学校吗?一定是学校的客户呀,但是谁才是学校的客户呢?谁需要学生的成呢?
家长要学生成吗?家长希望孩子成为社会栋梁之才,是社会这座大厦才需要栋梁呀,从这个意义讲,学校在社会功能的定位是什么?它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呀!
这一点军队院校最清楚,校方不是为学生升官发财的,它是把学员当成产品的,而不是顾客。
如果把教师和学生、学生家长当顾客,问题是教育改革的动力在哪儿?教学创新的机会的来源是什么?
邵明路:
@周庆明,原书翻译没错。学生是最主要和根本的顾客,正象医院主要顾客是病人。他们不是产品,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成长成为自由、自尊的人。社会不是目的,个人能否在某个社会中既承担责任,又获得自由(自由地选择和承担责任)和自尊(发挥潜能,创造价值),最终得到灵性的成长(灵魂的升华)才是目的,一个好的、健康有功能的社会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。
周庆明:
@Huntington
可是创新不是依据:(创新是从那些)还没有被满足的顾客需求和顾客有那些习惯了的麻烦展开的吗?
孙虹发:
教育改革的创新动力还是顾客未被满足的需求:对于学生来说,需要个性化的成长方案,是一个长期未被满足的需求,特别是在中国,学生们不一定知道答案是什么,但是有需求。
对于学校来说,就需要因材施教的创新;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志趣、价值观、做事方式、优势与特长;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志趣、价值观、做事方式和优势定制化教学内容。这里的创新空间非常非常大。
把学生当产品是非常危险的想法。如果学生是产品,抛开人本精神先不谈,谁是买主?党和政府?社会,企业?学校很容易沦为奴化教育的帮凶。。。
此处省略一万字,怕一不小心又变身愤青了。
王章林:
有点意思了,能找到正确的问题,即使我们暂时没有想清楚,也有了研究的方向。
邵明路:
@孙虹发 你说到要害了:不仅是教育领域···